<
继续看书
这样,既给公社创收,又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购物难的问题,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家庭的收入,一定程度上盘活了公社的经济。

苏茉跟作坊的生产主任说了一下自己的需求后,生产主任立刻拍板说没问题。

“苏知青,你放心,今年的新棉花刚送过来,全部都给你用最新收的棉花。”生产主任笑眯眯的,只要能为公社创收,他就高兴。

“我们作坊都是二三十年的老师傅了,手艺没得说,做的棉被那是又柔软又暖和,褥子也是软硬适中,又透气又保暖,躺在上面就跟睡在云端上一样。”

苏茉:……

倒也不必这么夸张!

“我肯定是相信我们公社师傅们的手艺的。辛苦主任算一下,需要多少钱。”苏茉笑道。

“不辛苦不辛苦,为人民服务。苏知青是需要2条7斤重的双人棉被,2条3斤重的双人褥子,对吧?”

“是的。”

“2条棉被用棉14斤,2条褥子,用棉6斤,共需要棉花20斤。供销社的棉花,凭票卖一块一毛五一斤。书记说了,我们作坊就是为了改善社员生活的,在作坊定做东西,用到的棉花,本社社员不要票,只要照价就行。”

“苏知青到我们公社当知青,自然就是我们公社的一员。一斤棉花1.15元,20斤棉花,就是23元。”

“4条棉胎,7斤的手工费1.5元一条,3斤的手工费1元一条,共需要手工费5元。”

“棉花钱加手工费,一共28元。”生产主任边说,边给苏茉写条子,“3天后可以过来拿。”

苏茉给了钱,接了条子,又问:“棉服作坊可以做吗?”

生产主任一愣。

农村这边都是自己买了棉花和布料回去做的,虽然之前没有这样的业务,但也不是不能做。

》》》继续看书《《《
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章